“中医药国际贡献奖-标准贡献奖”概览(二)—— 《GB/T 33415-2016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发布时间:2023-01-10
阅读量:5516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球已有19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针灸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然而,针灸相关不良事件的陆续报道,引发了公众对针灸应用的疑虑。国内外已有的安全性规范尚不能满足临床应用需求,针灸异常情况处理亟需制定专门的规范标准。
(天津中医药大学 供稿)
在此背景下,天津中医药大学 《GB/T 33415-2016针灸异常情况处理》标准项目团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基于文献研究、临床调研和专家共识,历时3年研制了国家标准《GB/T 33415-2016针灸异常情况处理》,于2017年7月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针灸异常情况的术语和定义、不良现象和处理方法,对晕针、滞针、弯针、折针、局部化脓性感染、过敏、针刺致脏器损伤等共12类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规范。
2017年7月本标准发布至今,国内已有37项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引用了本标准。本标准的技术内容写入了《针灸学》《刺法灸法学》等行业规划教材及相关著作,特别是写入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推荐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入门丛书》22本系列书籍。在上海、南京、成都、西安等地的数十家医疗机构中,应用本标准指导相关临床实践,规范了针灸临床异常情况的处理,提升了针灸服务质量与安全。本标准也在多家高校、国内学术团体得到应用与推广。
在国际上,本标准已在法国、日本、尼日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医疗机构得到应用和推广,对于当地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了ISO/TC 249南非德班会议提出了“针灸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引起了对针灸质量安全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广泛重视,开启了《中医药——罐具的安全控制》等针灸安全相关系列标准的制定;本标准英文版已经完成研制,可供国际其他国家研制标准参考使用,也进入了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针灸学》等教材,助力开设中医国际标准化课程,为国际留学生教育提供学习参考。
本标准首次从中国国家标准的层面形成了系统、规范、公认、清晰的处理规范,为针灸异常情况的判定、处理及预防等临床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指导,保障了针灸医疗安全,以国内标准之为,助推国际进程。在本标准研制过程中,也创建了具有中医针灸特色的证据收集方法,首次提出“三证合一”的中医证据收集方法,为中医标准研制方法学作出了有益探索,提升了标准编写质量和水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 《GB/T 33415-2016针灸异常情况处理》标准项目团队
(天津中医药大学 供稿)